心理学条记七:选择伤害还是资助?社会意理学中的攻击与助人行为

时间:2023-02-04 01:06 作者:博亚app下载官方网站
本文摘要:社会关系中的两大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助人行为。01攻击行为1 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被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敌意不是攻击,但可能引发别人的攻击,是一种代偿性的攻击,实质上为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 攻击行为的3种理论(1)生物本能论认为,人类的攻击性具有生物遗传性。(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的模范,对于攻击行为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攻击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博亚app下载官方网站

社会关系中的两大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助人行为。01攻击行为1 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被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敌意不是攻击,但可能引发别人的攻击,是一种代偿性的攻击,实质上为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 攻击行为的3种理论(1)生物本能论认为,人类的攻击性具有生物遗传性。(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的模范,对于攻击行为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攻击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3)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有导致攻击的可能性,可是否会导致攻击行为,还取决于认知历程和情境因素,与攻击有关的刺激更可能增强攻击行为,如人们看到武器会增强攻击行为,即武器效应。3 影响攻击行为的7个因素:大脑额叶区功效缺陷、低智力水平、血液中的化学身分、神经递质、情绪唤起水平、群体与公共媒体的影响、道德生长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

(1)大脑额叶区功效缺陷:大脑的前额叶对攻击行为有紧迫抑制作用,攻击行为的泛起与额叶、颞叶存在功效缺陷有关。(2)低智力水平:较高的攻击行为与较低的智商水平有关,因为在冲突情境中低智商水平者无法较利益理问题,更容易选择攻击行为。

(3)血液中的化学身分:血液中的化学身分会影响攻击行为,如酒精,酒精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思量结果的能力,使个性弱化,增加暴力倾向。(4)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运动水平直接反映脑神经运动状况,暴力行为与神经递质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色氨酸的低水平有关。睾丸素也与攻击性有关,睾丸素水平高时感应更多不安与紧张,降低睾丸素水平的药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

(5)情绪唤起水平:如恼怒,当我们面临使我们感应危险的触发性事件时,身体里的基因会使我们进入“战或逃”的模式。此时,恼怒就作为武器反抗未被表达的恐惧。(6)群体与公共媒体的影响:群体情况和媒体中暴力行为的流传是个体习得攻击行为的途径。

(7)道德生长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道德生长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发生攻击行为。4 控制攻击行为的6个途径:制止去个体化、训练移情能力、合适的宣泄、造就成熟的个性、社会制约、完善社会公正体系等。(1)制止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指个体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体在规模越大的群体中,气氛越强烈,越易引发去个体化状态。极端自我卷入、药物、酒精或催眠也会造成个体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端降低,使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

(2)训练移情能力:移情能力越高,越少接纳攻击的倾向,还能带来亲社会行为。(3)合适的宣泄:挫折导致恼怒,恼怒的情绪如果不实时宣泄出去就会逐渐积压直至发作。看经典的悲剧可以满足人的同情心和消除恐惧,使情绪获得宣泄。

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视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作用。侵犯的能量来自于本能,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累越多,直到释放出来,因而宣泄是一种预防和淘汰侵犯的有效的方法。(4)造就成熟的个性: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

(5)社会制约:如果行为的预期价格凌驾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增加攻击行为的处罚力度,可以实现对攻击行为的外部控制。其中,获取需要的满足所要支付的价格称为反向动因。(6)完善社会公正体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平等直接损害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个体的挫折感,导致矛盾和纠纷。02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1 利他行为:体贴他人利益而不思量自己的利益。

2 亲社会行为的3种理论:社会交流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流理论建设在心理学基础上,社会规范理论建设在社会学基础上,进化论的看法建设在生物学基础上。(1)社会交流理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作出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希望在助人行为中获得报偿,包罗内部报偿和外部报偿,树立自己形象、获得他人赞许等属于外部报偿,排除心田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忧伤、移情和同情推动助人行为,是利他主义的泉源。(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行为规范划定着人们在差别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推动着助人行为,包罗互惠规范和社会责任规范。

互惠规范指资助他人是为了当自己遇到难题时也能获得他人的资助;社会责任规范则强调社会责任感。(3)进化心理学理论: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是为保证基因的继续存活而热爱自己的孩子。

一个生物体资助另一个生物体是期待反过来也能获得资助。3 亲社会行为的4个影响因素:旁观者、模范的存在、求助者、助人者。

旁观者:旁观者在场导致责任疏散,淘汰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模范的存在:模范的亲社会行为会引发个体的学习能力,增加助人行为。求助者:与求助者性别、求助者的相似性、求助者是否值得资助等问题相关。当求助者为女性,求助者与个体相似性高,或个体认为求助者值得资助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会被引发。

助人者:与助人者的情感状态和人格特质相关。个体忸怩的情感状态导致会更多善行,以此减轻忸怩感。助人行为资助成人抵消坏情绪。

4 增加助人行为的5个方法淘汰情境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引发忸怩和体贴自我形象教会道德包容树立助人模范引发助人的内部念头【完】。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条记,七,选择,伤害,还是,资助,社,会意,博亚体育app官网

本文来源:博亚体育app官网-www.jindufood.com